查看原文
其他

关注 | 社区嵌入式养老:“原居安老”如何实现?

冯梦成 社会科学报社 2022-04-25


我国自1999年开始进入老龄社会,人口老龄化表现为两大特点。一是速度快。1999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到2018年末这一比例达到了17.9%。二是规模大,2018年末,60周岁及以上人口共有24949万人,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6658万人。这导致了我国养老资源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极为短缺,出现了“未备先老”“未富先老”的局面。而“原居安老”则是一个社会总成本最低、资源配置最优化的养老方式。




原文 :《社区嵌入式养老:实现“原居安老”的路径》

作者 | 中共上海市浦东新区区委党校副教授    冯梦成

图片 | 网络


原居安老的核心要义是老年人在专业化、人性化、产业化为特点的社会化养老服务的支撑下实现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以维护老年人的自主、自立和自尊,维持老年人既有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资本,延缓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的衰退。而要实现原居安老,社区则必须实现有就近可达的养老服务设施,有可及便利的服务,并全面提供以老年人持续照护需求为核心的服务内容。为此,则需要解决以下困境和难题。


已建小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套难


按照新城市主义理论,城市中的不同人群,包括老人,享受公共服务的可接受的出行距离范围大约是步行15分钟左右,社区依需求按照15分钟半径规划公共服务设施比较科学。由此,上海市提出了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的目标,以实现老年人“生活圈”和“养老圈”的同一。目前,各地均要求新建住宅小区按照规划和标准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已建成住宅小区通过购置、租赁、置换等方式开辟养老服务设施。而对于已建成住宅小区,特别是老旧小区,按照标准补充配套养老服务设施却面临困难和阻力:一方面,这些小区房价一般比较高,新建养老服务设施给所在地政府造成很大财政压力;另一方面是新置养老服务设施通常会遭遇“邻避”现象,引起周边部分居民的抵制。



未形成闭环的养老服务体系


原居安老需要在社区中形成一个“全生命周期”的养老服务闭环,而目前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还不完备:其一,服务项目之间未形成完整的逻辑闭环。当前养老服务机构或组织虽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医疗保健、文体娱乐、老年大学等丰富的项目,但缺乏一种理念或目标(比如“积极老年化”的理念)将这些服务项目逻辑串联起来,以让老年人理解项目的内涵及其目标,从而乐意接受并参与到各个项目之中。


其二,服务供给与服务评价未形成闭环。现有的评估往往针对养老机构的硬件,而对服务的开展和管理等软件建设涉及较少。养老服务因缺乏相应的服务跟踪和评价,进而不能科学全面地呈现服务效果,导致无法为改进服务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其三,服务递送未形成闭环。比如日间照护中心,多数都不提供接送服务等;又如,由于缺乏专业人才及“邻避效应”十分明显,绝大多数养老服务机构都不提供“临终关怀”服务,从赡养、养护到安宁各阶段的连续性照护服务模式也就难以形成。


医疗服务能力不足


养老离不开医疗,而原居安老则要求将医养结合的重点放在社区和家庭。对于失能和半失能老人,医疗服务成为生活必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因能力不足无法为老人提供所需的持续性医疗服务,居家老人的医疗服务只能在高等级医院获取,导致了许多地方存在着老人在医疗机构“挂床”和“压床”的现象。而随着人们“重医疗,轻预防”的观念改变,老年人开始关注日常护理、慢性病管理、健康教育等服务。但由于硬件配置不足及专业康复医学人才的缺乏,多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也无法为大病康复期、慢性病防治、易复发病患者等人群提供可及性医疗服务。



家庭照护能力弱化


在原居安老中,家庭仍需承担不可或缺的责任。这一方面是为了促进代际交流,给予老年人精神慰藉,另一方面是为了减少养老的社会成本。但是,家庭结构的小型化核心化、人口流动、工作压力等因素导致子女无力承担对老人的近身照顾责任,家庭照护功能趋于弱化,老年人需要居家养老支持。根据《“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预测,到2020年底,我国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1.18亿人左右。


而发展嵌入式养老则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可行路径。所谓嵌入式养老模式是以社区为载体,以资源嵌入、功能嵌入和多元运作方式嵌入为理念,通过竞争机制在社区内嵌入一个市场化运营的养老服务机构,以整合周边养老服务资源,实现养老机构与社区的有机融合,为老年人就近养老提供专业化、个性化、便利化的服务。


嵌入式养老首先利用存量闲置资源建养老服务设施,如利用工业用地、仓储用房以及商业、办公、社区用房等存量资源兴建养老服务设施,以较低的成本实现社区养老资源的增量嵌入;其次,通过叠加服务功能,打造社区养老综合体和若干个家门口服务站,以全面提供“近家”“进家”的服务内容;再次,通过引入社会组织、市场主体负责或参与服务设施的运营,提高养老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和服务效率。与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相比,嵌入式养老既避免了机构养老的过度社会化,解决了老年人亲情慰藉和社区归属缺失问题;同时,也弥补了居家养老的个性化及专业化能力不足的缺失。


当前,嵌入式养老处于探索起步阶段,面临一些发展中问题,比较突出的是嵌入式养老机构的收支平衡问题。由于是散状分布在社区中的小机构,嵌入式养老机构整体运营成本比较高,加之养老服务又属于公共服务的范畴,并不能采用市场开放价格,这为机构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带来困难。


从各地实践看,一般采取三种办法来解决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收支平衡问题。其一是“以大带小”,即将社区的大型养老院、敬老院(大机构)和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小机构)同时交给一家养老服务组织运营,以让大机构的资源和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实现共享,减少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的运营成本。其二是连锁经营,即一家养老服务组织同时经营多家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实现品牌化、连锁化经营。而这两种做法需要养老服务组织具有雄厚的实力及被社区所接纳和认可。其三是形成“溢出效应”,即服务机构的人力、物力资源向周边社区的居家老人辐射,上门提供服务。这一做法受制于老年人的支付能力,面临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



因此,嵌入式养老机构还需要政府给予相应支持,以增强其社区资源的整合协同能力和养老服务的社区辐射能力。如推动养老服务设施与社区卫生、娱乐、文化、体育、健身等其他生活设施实现功能上的联结,以形成系统性的社区养老服务资源;支持和推动社区和家庭适老化改造、推进家庭照料床位建设、鼓励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等,提升老年人居家养老的品质;探索社区养老中基本医疗服务、康复护理等与医保之间的衔接措施,以增强老年人的支付能力;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咨询,为老年人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养老方案等。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733期第3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社会科学报》

2021年征订开始啦!




01

《社会科学报》简介

《社会科学报》是经原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国首家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的专业报刊,是社会科学界交流思想、展示成果、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阵地。


1985年,《社会科学报》作为一份为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工作者、专业社会科学研究人员提供学术对话、思想交流、理论争鸣平台的专业性报纸,创立于上海社会科学院。


三十余年来,作为理论研究成果的展示平台和宣传阵地,《社会科学报》以“思想性、问题性、前沿性、信息性”为目标定位,践行学术标准和宣传原则,坚持在突出主流价值的同时提供多重视角,在贴近现实热点的同时把握长远方向。

02

订阅价格

定价1.5元/份,月度订阅价6元,全年订阅价72元。


03

订阅方式


读者请向各地所在邮局(所)订阅,或者通过中国邮政APP、中国邮政微邮局、中国邮政官网等进行网上订阅。

邮发代号:3-62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34


如果在订阅过程中遇到困难或疑问,请联系我们:

电话:021-33165492

Email:xiaohaodong@sass.org.cn

地址:上海市淮海中路622弄7号社会科学报社


拓展阅读

关注 | 聚焦“难点”“痛点”“堵点”,提高养老服务供给能力

养老服务供需矛盾:谋求时间和空间上的回旋余地 | 社会科学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